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 >>媒体聚焦

医院新闻

媒体聚焦

【老年健康报】寒冬里的急诊室

来源:老年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1-01-29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地方。在这里,无论医生和护士,患者或家属,都在为了生命与健康而拼尽全力。这里也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有病痛,亦有治愈;有悲伤,也有安慰。寒风呼啸。急诊室里,希望正在发芽。

微信图片_20210129103206.jpg

时间的刻度

在急诊,医护人员们总在“抢时间”。

  北京老年医院,急诊急救部

  在这里,一天24 小时总是被塞得满满的。

  护士站位于急诊的最外侧,常有焦急的家属拿着化验单前来咨询。护士所要做的就是迅速解答他们的问题,并耐心地告诉他们如何进行下一步检查。

  不多时,北京急救中心运送过来一位受伤的患者,结束查房的医生赶来向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双方进行交接。随后,医生开始为患者查体。

  急诊急救部正在高速运转着。每天,在这个重症病人集中、病种繁多、抢救和管理任务都非常重的科室,无数患者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北京老年医院急诊急救部主任夏东告诉记者:“急诊是一个关键的中心。”它接收同时也向其他科室输送着急需进一步救治的患者。而这个“关键中心”发挥作用的背后,源于医护人员们一刻不停地“抢时间”。

  “时间过得太快了。”从事急诊工作已经13 年的护士长于广荣说,当天,她7 点半就到达急诊交接班,仅有午饭后的几分钟可以稍微“缓一缓”,剩下的时间里,她和科室的其他人一样,都在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着。急诊急救部每天约接诊两百名左右的患者,于广荣感觉“一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那些“ 抢出来”的时间,都被用来治疗疾病、缓解痛苦,乃至挽救危急的生命。

能“说”会道

比沟通更重要的,还有情感上的关怀。

  “急诊分级就诊”实行以来,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患者习惯并接受了这种不再按照“先来后到”,而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程度决定急诊就诊顺序的诊疗方式。

  夏东主任告诉记者,“ 急诊分级”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 级~4 级分级管理,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

  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跟上新事物的脚步要“慢一点”,此时,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夏东主任说:“在就诊过程中,经常有患者问,‘为什么比我来得晚的人医生都给看了,我到现在还没看上呢?’毕竟,急诊的‘急’不仅体现在病情上,也体现在患者和家属急切的心情上。这时,就需要医生和护士耐心为他们做出解释。”

  很多中青年人苦于不知如何与老人沟通。在这一点上,于广荣有自己的看法:抓住重点,解决问题。

  有位患者眉头紧蹙,说自己肚子疼,于广荣安慰对方:“您先别动,保持左侧卧位或者俯卧位,我现在带着家属把药拿回来,马上给您用上。”

  “来急诊的患者,都觉得自己‘急’。但一般来说,老人也是很讲道理的。即便遇到了问题,只要好好跟他们沟通,老年人大多都能理解。”

  还有的时候,医护人员会用些“巧劲儿”。于广荣记得,科室有位患者总是希望护士能“随叫随到”。刚按下呼叫铃,恨不得下一秒医护就能出现在自己面前。与这样的患者沟通时,就需要具备一定的“ 哄人技巧”:“ 您急什么呀?都知道您是VIP,放心吧,一会儿就给您看!”

  在夏东主任看来,比沟通更重要的还有情感上的关怀。“我们每天接触那么多老年患者,也会想到自己老了以后是什么样子。来看病的这些患者不仅需要我们的医疗技术或护理技术,一个眼神的交流、一句温暖的话,其实也是他们期待得到的东西。”

微信图片_20210129103217.jpg

生死之“交”

每一个到急诊的人,其实都带着自己的故事。

  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互相信任的“生死之交”。而每一个急诊人,同样游走在万分紧急的生死之“交”。

  与其他患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很多被送到急诊的老年患者都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自己的不适或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让医生询问病史变得十分困难。但正是老年急诊的这种特殊情况,令夏东主任学会了“从患者身上寻找答案”。

  “那天,急诊来了一位意识不清的老人,陪他就诊的也是上了岁数的老伴,两人都不能正确地表述,我们只能通过全面的查体,安排他做了头部CT、心电图检查以及化验检查,综合考虑患者的意识不清是什么样的状况,然后给予对症治疗。”

  有时候,由一个现象逆推可能存在多个“解”,医护人员要做的就是小心求证,探寻那个可能性最大的“最优解”。

  时至今日,夏东主任还记得他们救治过的一位老人——急诊的医护人员亲切地称其为“花花”。“花花”已瘫痪多年,曾经多次前来就诊,一来一往就成了急诊的“老朋友”。“虽然‘花花’不能表达更多的语言,可我们都觉得能懂她。即便交流不多,大家也会用亲切的语言去安慰她。我们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把‘花花’护理得很好。”

  直到有一次,“花花”因高烧、严重腹泻,被敬老院送至北京老年医院。夏东主任说:“我们都没有见过那副景象,甚至可以说是从大便堆里把‘花花’捡了出来。”

  因为小肠坏死性出血性肠炎,“花花”每天腹泻多达三十余次。医护人员将她单独安置在隔离间,并和护工一起将“花花”清理干净。然而,恢复清洁的“花花”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因为腹泻过多,她根本吃不下东西。使用激素以后,病情才有所缓解。

  夏东主任告诉记者:“只要不腹泻,‘花花’身上其实很干净,我们的护士包括护工都对她特别关爱。虽然最终没能挽救‘花花’的生命,但到后期的时候,我们真的是竭尽全力,她是比较安稳地离开的……”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急诊急救部的医生和护士经历过种种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甚至是生离死别,目睹过生命的长度,也亲身体会过生命的广度与深度。

  “急诊就像一个浓缩的社会,每一个到急诊的人,其实都是带着自己的故事来看病的。你会看到人生最本质的一些东西,像亲情、爱情,甚至一些矛盾、争吵,”于广荣告诉记者,“当然,还有奉献。”

  “我们每天在急诊工作、生活,很辛苦,可是很值得。”夏东主任说。

记者手记:急诊的温度

  许多影视剧都将镜头对准急诊科,把一幕幕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急诊场景呈现给观众。而真实的急诊总会打破你的一些预设,同样紧急,但也温暖。

  来到北京老年医院急诊急救部的患者中,多数是老年人。由于对智能手机的使用还不熟练,情急之下,老人出示“健康宝”时容易发生些小状况。每每此时,预检分诊处的医护人员都会先说一句:“您别着急”,然后清楚明白地告诉老人,每一步需要做什么,并为其测体温、量血压等等。正是这种急中带“稳”,让患者紧绷的心弦逐渐放松下来,也为之后的诊疗开了一个好头。

  同样紧张而有序的,还有急诊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为了节省时间,他们的餐食都是统一送到科室里来的,可即便是这样,医护人员也只能轮流去“扒几口”;与之相对的是,无论多忙,他们都会积极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努力安抚伤者的情绪。

  急诊救治的不只是疾病,也是一个个大写的“人”。挽救生命,也敬畏生命。